憂鬱症治療創新精準化,患者治療更有效!臺北榮總「情緒精準醫療中心」今23日揭牌啟用。有鑒於頑固型憂鬱症難治程度與治療方式的日益增加,精準診斷與整合實證療法需求也與日俱增,臺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… 詳全文 >
如果我要活下來,我要解決什麼問題? 生病後重新經營一份生活,就像是重新學習走路, 調整成自己舒服的姿勢,一步一步站穩。阿滴在新書《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: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,我學到的事》中表示… 詳全文 >
改變自己的行為,並不需要高漲的情緒。「我從今天開始要戒掉拖延!」像這樣的宣言是不行的,鼓足幹勁只會適得其反。請先把要做的事情想成是「實驗」,得到「結果」後,再針對得到的結果,進行下一個實驗。… 詳全文 >
疫情持續至今尚未減緩,不論是居家上班或居家隔離,許多人在家都悶壞了,期待已久的出國旅遊,還暫時無法成行,甚至有些人還出現焦慮失眠,除了心境上轉向正面思考、與親朋間保持聯絡外,還可以透過食物來… 詳全文 >
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及幸福,但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(吃飯、上廁所、穿衣服、洗澡、移動等),「不需要依賴他人」是基本要求。照顧自己,唯己有責。身上哪裡癢,自己最清楚;心裡什麼苦,也只有自… 詳全文 >
產後憂鬱症並不少見,在產後一年內的盛行率高達10%,也就是十個10位產後媽媽中就有一個1位產後媽媽遭受憂鬱症的困擾。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黎美嫻醫師表示,臨床上最常使用的產後憂鬱症自我檢視量… 詳全文 >
或許,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,是因為內心有些部分被切離了。原來,要找回自己真正是誰,就是要找回當初被切離的被放逐部分。因為小時候的我們無法處理情緒,所以這些年幼的內在部分幫我們承擔著痛苦。直到有… 詳全文 >
疫情壓力大,恐增憂鬱、憂鬱風險!根據美國心理健康協會(MHA)2021年以17家企業、1萬1300名員工為對象進行調查的報告,高達78%的員工認為職場壓力會影響自身心理健康,也增加罹患憂鬱和… 詳全文 >
睡前喜歡狂滑手機,小心3C藍光加速腦功能失調,會導致夜間多尿,恐釀成失眠,以及恐併發包括心血管疾病、心情沮喪、焦慮,甚至認知及記憶障礙等風險。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、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… 詳全文 >
真實世界裡,因工作、家庭或人際關係等引發的精神壓力,也稱為「情緒疲勞」,這是種一不小心就容易崩潰,必須小心看待的議題。休息可以分為三類:「身體層面的休息」、「心靈層面的休息」、「為自己休息」… 詳全文 >